樹之歌——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(The Songs of Trees── Stories From Nature’s Great Connectors)
作者:大衛˙喬治˙哈思克 (David George Haskell)
譯者:蕭寶森
出版社::商周出版
出版日期:二零一七年九月五日初版
我沒有想過樹木會唱歌,我猜大多數人也沒有,也許根本沒把樹放在心上,因為在繁忙的人生中,誰會好好花時間,停下腳步,聆聽樹木無聲的旋律呢?也因此,樹木成了矛盾的存在,雖然充斥在生活周遭,但彷彿素不相識,就像作者大衛˙喬治˙哈思克寫道:「我們對樹的了解是如此之少……。」哈思克是一位心思細膩、觀察力入微的生物學家,他以精準、生動、優美的文字,試圖「翻譯」樹木的語言,並發現了樹木與人類,關係密不可分。事實上,人類是萬物旋律的一部分。書中的哲理,饒富趣味,令人深感共鳴。我想藉由分享書中第一部中,「吉貝樹」和「香冷杉」兩個章節,探討文字背後的人文思維及感觸,希望從今以後,能以全新的眼光,看待周遭的樹。
在國高中時期,「生物多樣性」這個語彙,對我們學生來說,只是教科書裡,偏容易的一個考試單元。簡單一句話概括,就是地球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生物。這顯然是一句既膚淺、又缺乏完整性的敘述。在「吉貝樹」首幾頁開始,作者立刻打破既有觀念,以貫穿亞馬遜雨林的雨聲,賦予生物多樣性嶄新、完整的意義。自雨滴初碰樹冠層的葉子,到滲進地面土壤之間,彷彿經歷了一場交響樂。過程中,雨滴接觸到不同植被時,會因為本身的尺寸、形狀、厚薄,而發出不同的節奏;這些節奏,傳遞在雨林水氣繚繞的空氣中,而產生了交疊的層次;而這些層次,又烘托出了藏身於林中動物、昆蟲及鳥類的歌聲。最後,所有的一切,全在雨林的吸氣吐息間,發出了深沉的迴響。這正是「生物多樣性」的一個絕佳例子。僅由一滴雨水,我們得以窺見各式各樣的生態,但真正體現「生物多樣性」價值的,卻是它們之間,環環相扣的動態關係。
生物的互助結盟,也是一個例子。一叢近地面的鳳梨科植物,不只存在著根莖葉,其中還有各種細菌、真菌、單細胞生物、青蛙、介形蟲等,居住其中。這些生物,彼此有共生、寄生的關係:植物需要微生物排放的氮,作為養分;微生物會附著在青蛙皮膚上,吸取維生所需;而真菌又會寄生在微生物上。由此可發現,單一物種的存在並沒有意義,意義來自生物間的互動,任何一種生物的的行為,皆是牽一髮動全身,會影響到整體的「網絡」。「網絡」是本書的核心概念。在「香冷杉」中,作者引女作家維吉尼亞˙吳爾芙的話:「『真正的生命』是我們共同的生命,而非『我們各自的生命』。」也就是說,網絡中的生物,是沒有辦法被單獨分離出來,獨自生活的。就像是香冷杉的樹根,和生活在根部周遭的菌絲一樣。樹根透過菌絲,傳遞物質訊息至其他樹,而菌絲在傳遞過程中,汲取所需的一部份養分。這關係在作者眼中,非同小可,因為它正是萬物生命的本質。生命,從來不是單一物種能體現的。所謂的生命特性,是許多關係的集合體。集合體的成員彼此依賴、寄生、甚至競爭,造就彼此、造就群體,也就是「萬物即網絡」。這樣的動態關係,激盪出的燦爛火花,或許才是「生物多樣性」的真正意義。
那人類在網絡中的角色為何?對「吉貝樹」中的瓦奧拉尼人而言,生活在亞馬遜雨林裡的他們,是整個自然網絡的一份子。他們認為,森林是一體的,是由虛實交織的關係形成。他們稱這種森林的本質、靈性的連結為「精靈」,深信它們連結了實體的大地,和虛境的想像。世世代代的瓦奧拉尼人,已將族群融入了這場「夢境」中,與森林共同生活。作者引族人德瑞莎˙雪琦的話:「我們的夢境,會連結到花草樹木的根,也會連結到我們的祖先。」由此可見,她的生活,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,不分主客你我。這讓我聯想到中國詩人柳宗元的山水詩作。如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中的「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」、《愚溪詩序》中的「超鴻蒙,混希夷」、和《鈷鉧潭西小丘記》的「悠然而虛者與神謀,淵然而靜者與心謀」,皆陳述一種心靈與自然契合、與萬物交融的超然境界,和上述的「夢境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在此思維下,人即萬物、萬物即人,有種玄妙的氛圍。
不過有次思維的,似乎是少數人。作者在「吉貝樹」中提到:「我們這些人(西方人)不相信,也無法理解,因為我們不曾生活在亞馬遜森林中,也不曾親身體驗森林中的關係網絡。」這樣得無法理解,常常導致強硬突兀的單方面行為。文中雨林的所在地厄瓜多,即因石油開採的利益,而產生了政治與環境的衝突。綜觀雙方的角色,不難看出,彼此已經開始有了「個體」對立的形式,「夢境」硬是被分離。作者寫道:「西方人不免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,使我們懷有偏見,從而削弱、扭曲了我們所聽見的話語,形成溝通上的障礙。」某方面來說,這也許是對森林的一種「歧視」和「優越感」。我們照自己的思維利益對待森林,因為我們不了解它們。它們的思維模式,對不上人類的文化運作,於是人類便無法「聽見」這些話語,僅是認為它們「無聲」,所以「無溝通意義」,因此可以「為所欲為」。
這份輕率,反映在地球的面貌中。在「香冷杉」中,衛星的影像,清楚呈現出面積急遽縮減的森林,也間接地顯現,人類試圖主導、控制自然網絡的野心。但在作者眼中,這似乎是兩敗俱傷的局面。北寒林本身含有規模龐大的碳儲量,一旦被砍伐焚毀,大量的碳將被釋放至空氣中,加劇全球暖化,威脅到人類生存。不只是作者有此警覺。網路上,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撰寫文章,預言沒有樹的未來,人類生活將會如何。基本上是不適合生存。其實這些反思,間接反向證實了,人類是自然網絡一部分的事實。我想,或許真的要等到災難降臨身邊,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,和維持自然網絡的重要性。
作者以樹木的歌聲,詮釋、強調自然網絡對人類的重要性。他寫道:「傾聽樹木的歌聲,就是在傾聽我們自己的聲音,以及我們所屬大家庭的聲音。」瓦奧拉尼人在森林迷路時,會敲擊吉貝樹粗壯的樹幹,使它震動,發出低沉的聲響,讓其他人分析自己的定位,前來救援;載貨火車行駛於香冷杉林,車內汽油驅動馬達的聲響,來自數億年前土層中,樹木的腐爛、擠壓、分解、成油。這些都證明了,人類和樹木,有著時間空間上,緊密交織的關係。樹木的旋律,即是源自於此。它從來就不是來自於樹本身。單一棵吉貝樹、單一棵香冷杉,就算把耳朵緊貼著樹皮不放,你也還是不會聽到任何聲音。請你在這個時候,慢慢地抬起頭,看看樹木周遭的一切。一開始,也許你會聽到,青蛙在腳邊草叢內嘓嘓鳴叫。接著,藏身在樹林裡的鳥類,也加入了歌唱的行列。不久,遠方的靈長類動物也不甘寂寞,放聲呼嘯。在這些豐富的節奏中,你也許還能聽見,雲霧蘸染葉子,類似毛筆觸碰紙面的聲音,和樹根破土生長的聲音。最後,你會發現,自己的呼吸聲,也不知不覺地開始跟著旋律的節奏起伏。我們人類,其實一直都是旋律的一部分。旋律是不分種類、高低、優劣的。旋律的意義,完全取決於音符相互之間的關係。這些關係,決定了萬物共同的未來。也因此,作者自始自終,一再強調:「樹的歌聲,訴說的是生命共同體的故事。……透過聆聽這故事,人類才能真正地學習,如何在自然網絡中生活。」
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六號,在英國英格蘭的林肯城堡內,《樹木憲章》簽署生效。憲章宗旨致力於人類與樹木的團結,並以此核心價值,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,人們對此目標,所做的各種努力。這顯示了,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於自然永續發展,有了不同於以往的全新想法。的確,作者在「吉貝樹」結尾說道:「在亞馬遜地區,人與大自然的競爭確實日益激烈。……所幸,要求人與萬物和諧共存的呼聲也已出現。」當這些想法出現交流連結時,有助於長遠目標的實踐。在「香冷杉」最後提道:「有了這些連結,人們便可以交流彼此不同的經驗,……這對北寒林的保育將會有所助益。」這些連結,自然網絡的連結,深埋在萬物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確保這些連結的永續發展,是身處在網絡中的人類,所需負起的一份責任。我可以隱約感覺到,作者在文字中,種下了對未來的期許、寄予厚望,同時期待它發揚、茁壯,並隨著自然網絡,譜出一首首,流傳後世的生命樂章。
發表迴響